此但去其邪,邪去气自舒矣,须分别观之。或谓上世人所禀浓实,可任攻伐;晚近人所禀薄弱,止宜温补,谬也。
又为冷气相激,则郁热而成淋。又谓∶下焦吐属寒,朝食暮吐,则亦属阴之义也。
湿者地之浊气,浊故重也。又张景岳谓,《内经》谓人迎盛四倍以上,为有阳无阴;寸口盛四倍以上,为有阴无阳;二者俱盛四倍以上,为阳极于上,下焦无阳,阴极于下,上焦无阴,阴阳离绝。
人感之,四肢困倦,精神短少,懒于作动。如从胸痛至心,是肺心痛;从胃脘痛至心,是胃心痛;从胁痛至心,是肝心痛;从腰痛至心,是肾心痛,可类推之。
痰闭不出者吐之,独圣散。而或甚者,以曾经去血挟虚也,故多搐痉等症。
热壅者,石膏、白芍、枳实、黄连、陈皮之属。喻嘉言发明此理,谓人不宜夜食,恐脾胃之气因食运动,外达而不内收,痰难返胃,诚为笃论。